用单片机控制红外编码探测障碍物

[09-12 18:15:07]   来源:http://www.88dzw.com  单片机学习   阅读:8396

文章摘要:因此,选择调制信号脉冲为24个载波脉冲宽度为:发射信号的格式如图4所示。图4 发射信号的格式3.1 编码“1”脉冲产生和接收(1) 产生一个占空比为38.5%的载波脉冲首先,使红外发射控制P51=1,发射红外信号,保持时间是10 μs。然后,重新使P51=0,停止发射红外信号,保持时间是16 μs。(2) 判断是否存在反射信号“1”在发射到第17、19、21和23个载波脉冲时,在停止发射红外信号的16 μs内,检测接收引脚P52。如果P52=1,则表明存在反射信号;如果P52=0,则认为无反射信号。在这4次判断过程中,如果有3次以上判断为存在反射信号,则确认接收到反射的“1”。实现的软

用单片机控制红外编码探测障碍物,标签:单片机开发,单片机原理,单片机教程,http://www.88dzw.com

  因此,选择调制信号脉冲为24个载波脉冲宽度为:

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

  发射信号的格式如图4所示。

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
图4  发射信号的格式

3.1  编码“1”脉冲产生和接收

  (1)  产生一个占空比为38.5%的载波脉冲
  首先,使红外发射控制P51=1,发射红外信号,保持时间是10 μs。然后,重新使P51=0,停止发射红外信号,保持时间是16 μs。

  (2)  判断是否存在反射信号“1”
  在发射到第17、19、21和23个载波脉冲时,在停止发射红外信号的16 μs内,检测接收引脚P52。如果P52=1,则表明存在反射信号;如果P52=0,则认为无反射信号。

  在这4次判断过程中,如果有3次以上判断为存在反射信号,则确认接收到反射的“1”。

  实现的软件流程如图5所示。

3.2  编码“0”脉冲产生和接收

  当发射“0”脉冲时,停止发送任何红外信号。

  在相当于第17、19、21和23个载波脉冲时间的时候,检测接收引脚P52。如果P52=1,则表明存在干扰的红外信号;如果P52=0,则表明没有其他红外信号的干扰。

  在这4次判断过程中,如果有3次以上判断为没有其他红外信号的干扰,则确认正确地接收到“0”。

  实现的软件流程如图6所示。

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
图5  发送编码“1”流程

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
图6  发送编码“0”流程

4  抗干扰能力分析

  在应用中,发现发送和接收低于6位的编码脉冲,仍然有一定的受干扰现象发生;但发送和接收高于10位的编码脉冲,已经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。实际上,在发送编码为“0”时,是没有红外信号存在的。对于随机而频繁的干扰信号,这时很容易检测到干扰的存在。

  发送编码的实质是:

  ①  当编码位为“1”时,检测是否存在障碍物。这时如果有信号的反射,则表明在测量的范围内有障碍物。如果接收不到反射的信号,说明没有障碍物,或者是障碍物超出测量的范围。
  ②  当编码位为“0”时,检测是否存在干扰。这时如果有干扰信号,则表明发射“1”测到的障碍物,有可能是由于有干扰信号而导致的错误判断。

5  编码的方案

  应用中,发送编码的方案有3种:

  ①  发送较短的编码串(10~16位),判断时间约6~10 ms。在接收过程中,不能有一位的误码,否则认为是干扰,要等待下一次的障碍检测。这种方案在检测过程中,不能存在干扰。
  ②  发送大于16位的编码串(16~32位),判断时间约10~20 ms。对接收“0”和“1”的编码误码统计,其中可以根据应用场合的需要,存在 1~2位“0”的误码和 1~3位“1”的误码,这样能有效提高抗干扰能力。
  ③  发送大于32位编码串,判断时间 >20 ms。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接收的编码,以判断障碍的存在。

  实际应用中,采用24位编码,分3次发出。3次发射的编码如表2所列。

表2  发射的脉冲编码表
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

  当不多于2位“0”的误码和2位“1”的误码时,确认障碍物的存在。


上一页  [1] [2] 


Tag:单片机学习单片机开发,单片机原理,单片机教程单片机学习
分类导航
最新更新
热门排行